每次想到那个场景,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:进入紧张的中考复习,每天晨读,每个班总有几个迟到的熊孩子,站在教室后排被老师批评。他,辉辉(化名),站在一群倒霉蛋中间,带着他那标志性的似笑非笑,眯着眼,目光迷离地听着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批评。我强忍着笑意从教室外走过,心里替他拟好了想对老师说的话:
老师啊,我7年不进教室,没有任何人批评我。现在我变好了,进教室了,只是迟到了,你却要批评我,我向谁说理去?
为什么一想到这个场景我就想笑呢?我一直不明白。
2021年9月,我担任了这所以进城务工子女为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。3300多个孩子来自五湖四海,曾经有一个班的孩子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,生活习惯和学业基础千差万别,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区倒数。抽烟喝酒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,周边居民还因为不愿意孩子分到学校就读而群体上访过。
刚到学校的第二天早上,我就在学校的窝竹林里,看到一个上课期间趴在地上捉虫子的男孩。德育主任告诉,像这样从不进班上课的孩子,学校里有3个。
行为习惯差、学业水平差,这样的局该怎么破?我在学校开设了《午间谈话》。每天中午,我都会就某个主题,录制20分钟的视频,中午1:50在全校直播,学生们在教室里集中观看。谈话的主题很多,有品德教育,如《感恩是一切爱的基础》《爱国从尊重国旗开始》等。有习惯教育,如《损坏公物是“三无之人”》。有学法指导,如《康奈尔笔记》《用思维导图搭建知识图谱》等。有科普教育,如《长城是如何抵御敌人的》等。还有学生来信回复,如学生觉得受到欺凌希望校长帮助的回复等。最受学生欢迎的,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,如主动捡拾垃圾的视频,以及学生自己的才艺展示。由于所有主题都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,每天中午收看《午间谈话》,逐渐成为他们每天期待的事。
10月的一天,他主动来找我了。那天中午1点左右,我正在办公室制作《午间谈话》的PPT,光线忽然暗了。抬头一看,一个1米7左右的男孩子,两只手分别撑在办公室的门框上,像一个歪斜的“大”字,面带笑意地看着我。我请他进来,问了几遍,他才低沉急促又含糊不清告诉我,他叫辉辉。